1.一贯铜钱等于几两银子,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2.逆水寒金价暴跌是什么原因

3.古代十万贯钱是多少银两?

4.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元,一个铜板等于多少元?

5.逆水寒为什么铜币下跌

6.银子什么时候取代铜钱成为货币单位

南城铜钱寄卖金价查询_铜钱收购电话

代宗时期铸造一贯钱成本是两贯,私人把铜钱融了卖铜又能得几倍的利润,铜钱面值为啥比原材料还低这么多,不应该啊,再贬值也不应该比原材料价值低啊。对货币史一窍不通,求别拍。

cmlj:铜钱不是全铜的。

陈汤再世王世杰:小说里说的很清楚啊,铸钱的成本可不是单单原材料,造炉子要花钱,雇佣工人要花钱,还有负责的官员要开工资,造好了你运到国库里也要花钱。所以一贯钱的成本两贯不足为奇,就是这样唐朝还在不停地用二倍的成本铸钱,直到灭亡,为了应付钱荒。

茗夜雨:别说古代,就是现代,老一毛和五毛的硬币也没有原料值钱。钱比原料值钱那是到了纸币时代才实现的,当然,你足够黑的话掺其他原料也可以实现......

bairao:1、铜的总供应不足;2、这导致铜和钱不能同时满足需求;3、政府更看重铜钱作为货币的功能;4、钱多了铜就少,政府又要优先保证钱的供应,因此一方面是政府在承担把钱维持在相对较低价格的成本,另一方面铜的价格也正是因为政府控制供应而上涨;5、如果政府不积极铸钱,钱的价格就会高涨,一方面导致钱荒影响贸易流通,另一方面又会出现私铸的问题,并引发钱币的劣币化。

深潜者:他们为啥不铸大钱,然后坚定的维持大钱的价值呢?

monitor:感觉与中国古代其实多个货币同时流通有关。比如五铢钱流行了很久。如果朝廷货币实际含铜太低,百姓会拒绝使用。就像明清时期中国还有西班牙的银币流通。

深潜者:只要朝廷接受按照大钱面值支付的赋税,那么大钱的流通就不可能被拒绝呀。

monitor:回到楼主的问题,其实我国就是天然通缩的。铜矿经过常年开采,加上海昏侯这种埋进去几吨铜钱的人很多,铜矿越来越少。朝廷的铸币权其实是残废的。难道你能制止下面官吏只收小钱,然后转成大钱上交么?

御驾亲征永历帝:还有货币外流和窖藏铜钱的问题,我觉得这比铜矿开采的问题还严重

monitor:外流应该不严重,毕竟我国主要是出口。

可怕的鸭骨头:铜钱本身就是出口商品。

御驾亲征永历帝:不严重?比如宋朝铜钱外流“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是有名的。引用两段:“宋代官府不得不采取更为严厉的‘钱禁’,曾规定携带铜钱五贯以上出境者就要被判处死刑。后来边境形势紧张,刑罚加剧,规定携带铜钱出西北边境一贯以上者就要处死。“钱禁”涉及了各个地区,包括京师。为了防止都城“钱荒”,无论是北宋的汴梁还是南宋的临安,都颁布了禁令,咸平三年“仍令开封府出榜晓谕,其诸城门锁不得私放出见钱。”朝廷也对官僚机构下了禁令,一律不得搬运铜钱下海船,防止官员假借公事名义走私铜钱。除了海防,边防合法的交易通道也被堵死。官方如向边关地区百姓买马,不得再用铜钱,而是改用布帛或者茶叶等实物交换。只是,多头管制之下,铜钱仍然源源不断地流出宋代的国土,“钱禁”还是失禁了。”“据统计,日本出土的唐至清代中后期的中国货币约达260余万枚。据日本学者入田整三的分类分析,在日本全国18个地方出土的554714枚钱币中,以北宋钱的种类、数量最多,约占81.9%,其余依次为唐钱8.6%、明钱7.3%、南宋钱1.4%、其他0.8%。据史载,永乐年间,明成祖两次赐给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铜钱1700万枚。成化年问,明朝又赐予日本来贡者铜钱5000万枚。中国铜钱的出土地点遍及日本列岛,在新滂县,出土千枚以上钱的地点达30多个。”

我开拖拉机:那私铸铜钱的利润从哪里来?

vichywasser:劣钱啊,官造一文可能含铜80,私造的铜20,这不就是利润吗。还有模具啊,人工啊,反正能低就低。

陈汤再世王世杰:外流从唐就很严重,因为只要你的结算货币是中国的,就不可能不外流。

vichywasser:贵金属货币都避不开这个问题吧,最后只能把贵金属放央行做准备金发纸币吧。

时之沙漏:铜原料涨价了吧。铜钱的表面购买力低于铜材料的价格。那么毁钱铸造器就有利可图。

铁木辛哥:其实那是古代行政效率低下导致的。一钱3铜7锡铅,除非王朝末期物价飞涨铜价高于币值3倍以上,否则人干融钱的事情。其实这部分和融掉黄金首饰的原理一样。如果金价涨了,才有融首饰的意义,否则是没意义的。

古代金融知识不如现在这么充足啊。其实古代铸钱绝对是超级划算的买卖,为什么吴王刘濞有反汉的资本,就是因为可以自己铸钱,铸币税大大的。所谓铸钱亏本,纯粹是政府已经腐败sb到不行的结果而已。

不是我国天然通缩,而是金属货币本身就有天然通缩的属性。

zyxssboy:贵金属,贵金属,都加了一个贵字,使用价值自然也是极高的。既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又有很好的流通价值,天然就会造成资源稀缺,会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纸币出现之前,简直就是无解。

petrus:其实说穿了很简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官僚系统不懂也不知道怎么维持币值,相反,为了维持稳定,他们还要人为打压币值。在自然经济体系下,铜钱的价值其实很高,所以早期铸钱很有利润,但是在生产能力不断增长,流通大大增加以后,本来作为实物交换补充的贵金属货币,慢慢变成流通主力了,这时候要么随着商品量大量增加而贵金属货币价值随之大增,同时伴随通货紧缩,要么拼命铸币,用发行量弥补流通缺口,阻止通货紧缩的出现,但这时候伴随的是货币原料价值与货币交换价值的倒挂。对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官僚来说,维持国家统治,增长税收,自然是用国家货币最方便,什么贯石匹两束,其实只有贯是最好使最方便的,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强烈需求货币供应量,而官僚们又不会计算经济总量与货币发行量与货币本身价值之间的关系,那就只有忍受价值倒挂,拼命砸成本维持货币供应量呗。

注:本文所有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在祀与戎

一贯铜钱等于几两银子,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呷艘铝? ,厨料, 薪炭诸物,增给 ,公用钱,给券 ,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厚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逆水寒金价暴跌是什么原因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一两银子 = 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 10斗 = 一石;

通常一两银子可以买200斗米,即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50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3540元的购买力。

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

《宋史 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

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

清代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古代十万贯钱是多少银两?

7月5日更新维护之后,所有大区游戏币价格疯狂下跌,最火的二个大区紫禁之巅和武林天骄已经下跌了将近一半的价格

导致游戏币疯狂下跌的原因已经找到,游戏中主线任务出现bug,可以无限刷铜钱

工作室和一些知道内幕的玩家利用bug疯狂刷金,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开始已经有将近一万人在排队。

近几日疑似刷金的bug出现在游戏中,导致逆水寒金币价值疯狂下跌。有网友爆料可能是因为某个主线任务,宋辽边境的主线,在进剧情领取金币以后掉线,重新上线会重复领取任务德奖励。这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bug,一般工作室上百个号很正常,如果一个区里面几百个号甚至几千个号码同时利用漏洞刷金,后果是不堪想象。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元,一个铜板等于多少元?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 因此取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按下面的公式比较合适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1石米=1两白银

十万贯钱=十万两白银=人民币两千万元

逆水寒为什么铜币下跌

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看看下面这个推导:

1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2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3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4 结论,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5 验证,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银子什么时候取代铜钱成为货币单位

第一产出。

第二风向。

新区开区的时候整个区的铜币量非常少,所以铜币价格非常高。

开区一段时间后工作室以及官方卖铜的作用下,铜币产出远大于市场需求,所以铜币会随之下降。

关于风向,如果区里有超级土豪,土豪对铜币需求远大于普通玩家,他们决定了市场大部分的铜币流向。

比如紫禁之巅,紫禁之巅的铜价最高的原因就是王思聪也在玩,随着前几天有新闻说王思聪打算弃坑,整个游戏的铜价迅速下跌。

前天《梅花三弄》的金价是2块1,今天下午我挂铜弃坑的时候,已经跌到了1块67.

银子在明朝才取代铜钱,成为本位币!

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施,使银子成为本位币!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还保留银本位制。

银本位是一种金融货币制度,它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银币或银块作为经济单位标准的。欧洲从拜占庭帝国灭亡(15世纪中叶)开始直至19世纪,都是使用银本位制度。16世纪在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今玻利维亚)发现波托西银矿,西班牙大量铸造银币,称为比索(peso),因为一比索等于八个皇冠币的价值,又称八片币(pieces of eight)。自此银币成为这四百年间国际贸易通用的货币。

中国自汉代开始制造不少银器和银锭,但作为流通货币是由唐朝开始,在元朝时流行元宝,明朝时因为和西班牙、葡萄牙贸易,银币大量流通,亦使中国成为使用银本位的国家。

1704年开始,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及同时期的西班牙殖民地亦开始铸造及使用金币。1717年,当时任职英国皇家铸币局总监的艾萨克·牛顿制定金、银和当时英国钱币(mint)的兑换比率,令英国实际上以黄金作为货币标准。拿破仑战争以后,英国开始铸造金币并于1821年并正式确定使用金本位。